返回主站|会员中心|保存桌面

Viking威肯中国区域服务商    

威卡叶片,离心泵,圆心活塞,旋转页,内齿轮,外齿轮

新闻分类
  • 暂无分类
联系方式
  • 联系人:吴经理
  • 电话:18576370666
  • 邮件:18576370666@163.com
  • 传真:散热风扇
站内搜索
 
首页 > 新闻中心 > 二次套印的控制方式!
新闻中心
二次套印的控制方式!
发布时间:2025-09-15  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3        返回列表

二次套印(又称 “套色印刷”)是印刷行业中实现多色图案精准叠加的核心工艺,其核心需求是保证第二色(及后续色)与第一色(基准色)的印刷位置偏差控制在工艺允许范围内(通常要求≤0.1mm,高精度场景需≤0.05mm)。控制方式的设计需围绕 “偏差检测 - 信号处理 - 执行校正” 的闭环逻辑展开,根据自动化程度和应用场景,可分为手动控制、半自动控制和全自动控制三大类,以下详细解析各类控制方式的原理、设备构成及适用场景。

一、核心控制逻辑:闭环校正的三要素

无论哪种控制方式,二次套印的本质是解决 “基准色位置偏差” 问题,需满足三个核心环节:


  1. 基准定位:确定第一色(基准色)的 “目标位置”(通常通过印刷品上的套准标记实现,如十字线、靶标、色标等);

  2. 偏差检测:实时或离线测量第二色与基准色的位置偏差(包括横向偏差 X、纵向偏差 Y、角度偏差 θ);

  3. 执行校正:根据偏差信号,调整第二色印刷单元的机械位置或走纸速度,补偿偏差。

二、二次套印的三大控制方式

(一)手动控制(传统低成本方案)

手动控制依赖人工干预完成偏差检测与校正,是早期低速印刷设备(如小型凸版印刷机、丝印机)的主流方式,目前仅用于小批量、低精度场景。

1. 控制原理

  1. 第一色印刷完成后,人工通过放大镜、标尺或套准检测仪(简易光学设备)观察套准标记的对齐情况;

  2. 若发现偏差(如第二色十字线偏离基准色),人工调节第二色印刷单元的机械旋钮:

    • 横向校正:调节印版滚筒的左右位移(X 方向);

    • 纵向校正:调节走纸机构的张力或滚筒转速(Y 方向,补偿走纸误差);

    • 角度校正:微调印版滚筒的安装角度(θ 方向,解决套印倾斜);

  3. 校正后再次试印,重复 “观察 - 调节” 流程,直至偏差达标。

2. 设备构成

  • 基础印刷单元(印版滚筒、压印滚筒);

  • 手动调节机构(位移旋钮、张力手轮、角度微调螺丝);

  • 简易检测工具(20~50 倍放大镜、套准标尺)。

3. 优缺点与适用场景

优点缺点适用场景
设备成本低,无复杂电控系统;效率低(需停机 / 降速调节);
精度依赖人工经验(偏差易超 ±0.2mm);
无法应对走纸速度波动(如纸张拉伸、滚筒打滑)
小批量丝印(如礼品定制)、低速凸版印刷、非连续印刷(单张纸小尺寸印刷)

(二)半自动控制(过渡型方案,人工检测 + 自动校正)

半自动控制结合了人工检测的灵活性和自动执行的稳定性,适用于中速印刷设备(如部分凹版印刷机、柔版印刷机),核心是 “人工判断偏差方向 / 大小,设备自动完成校正动作”。

1. 控制原理

  1. 第一色印刷后,印刷品随走纸机构进入人工检测工位(或在线光学检测窗口);

  2. 操作员通过高清摄像头(连接显示器)观察套准标记,判断偏差值(如 “横向偏左 0.15mm”);

  3. 操作员在控制柜上输入偏差参数(或通过摇杆设定校正方向),控制系统驱动执行机构:

    • 横向校正:伺服电机带动印版滚筒沿导轨左右移动(精度 ±0.01mm);

    • 纵向校正:伺服电机调节牵引辊转速(补偿走纸长度偏差);

    • 角度校正:步进电机驱动印版滚筒的角度微调机构(如偏心轴);

  4. 校正过程中,设备无需停机,仅需降速(通常降至正常速度的 50%),校正后恢复全速。

2. 设备构成

  • 基础印刷单元 + 伺服 / 步进电机驱动的校正机构;

  • 在线光学检测系统(高清摄像头、显示器);

  • 控制柜(PLC + 触摸屏,支持参数输入 / 校正指令发送)。

3. 优缺点与适用场景

优点缺点适用场景
校正精度高于手动(偏差可控制在 ±0.1mm);
设备成本低于全自动,维护简单;
依赖操作员经验(易因判断误差导致校正不足 / 过度);
无法实时响应动态偏差(如走纸张力突然变化)
中速凹版印刷(如塑料薄膜印刷)、柔版印刷(包装纸盒)、批量稳定的单张纸印刷

(三)全自动控制(主流高精度方案,实时检测 + 闭环自动校正)

全自动控制是现代高速印刷设备(如高速凹版印刷机、卫星式柔版印刷机、标签印刷机)的核心技术,实现 “实时检测 - 自动计算偏差 - 毫秒级校正” 的全闭环控制,可应对高速(≥300m/min)、连续印刷中的动态偏差。

1. 控制原理(以 “在线光学检测 + 伺服驱动” 为例)

全自动控制的核心是 **“套准标记识别算法” 和 “动态校正响应速度”**,具体流程如下:


  1. 基准色标记预设:在印刷图案设计阶段,在第一色(基准色)的边缘设置高对比度套准标记(如黑色十字线、方形靶标,尺寸通常 2~5mm),标记位置与图案的相对坐标预先存入控制系统(PLC / 专用套印控制器);

  2. 实时偏差检测:第二色印刷单元前方安装高速工业相机(帧率≥500fps,分辨率≥2000 万像素)和光源系统(LED 同轴光源,避免反光干扰),相机实时拍摄经过的印刷品套准标记;

  3. 偏差计算:图像处理器(如 FPGA 芯片)对拍摄的标记图像进行处理(灰度化、边缘提取、坐标定位),对比 “实际标记坐标” 与 “预设基准坐标”,计算出 X(横向)、Y(纵向)、θ(角度)三个维度的偏差值(计算精度≤0.001mm);

  4. 校正指令发送:偏差信号实时传输至套印控制器(专用工控单元,响应时间≤1ms),控制器根据偏差值和走纸速度,通过 PID 算法(比例 - 积分 - 微分)计算出校正量(如 “横向右移 0.08mm”“牵引辊转速提高 0.5%”);

  5. 执行校正:控制器驱动对应的执行机构完成动态补偿:

    • 横向校正:伺服电机通过滚珠丝杠带动印版滚筒沿线性导轨移动(响应速度≤50ms,定位精度 ±0.005mm);

    • 纵向校正:伺服电机调节牵引辊 / 送纸辊的转速(通过改变走纸长度补偿 Y 向偏差,如走纸速度 300m/min 时,转速微调 0.1% 即可补偿 0.3mm/m 的偏差);

    • 角度校正:伺服电机驱动印版滚筒的 “偏心套” 机构(通过微调滚筒轴线角度,校正 θ 向偏差,通常角度调节范围 ±0.5°);

  6. 闭环反馈:校正后,相机再次拍摄标记,验证偏差是否降至允许范围,若未达标则重复 “计算 - 校正” 流程,直至偏差合格。

2. 关键设备与技术

核心组件功能要求典型产品 / 技术
高速工业相机帧率≥500fps,分辨率≥2000 万像素,支持全局快门(避免运动模糊)基恩士 CA-HX 系列、康耐视 In-Sight 系列
套印控制器响应时间≤1ms,支持多通道(最多 16 色),内置 PID 校正算法贝加莱 APROL 套印控制模块、西门子 SIMOTION D 系列
执行机构伺服电机(定位精度 ±0.005mm,响应速度≤50ms)、滚珠丝杠(导程≤5mm)、偏心套机构松下 A6 系列伺服电机、THK 滚珠丝杠
图像处理算法支持标记自动识别(抗污损、抗色差)、偏差动态补偿(消除走纸抖动影响)基于深度学习的标记识别算法、动态滤波算法

3. 优缺点与适用场景

优点缺点适用场景
精度极高(偏差≤0.05mm);
响应快(毫秒级校正,适应≥300m/min 高速印刷);
无需人工干预,稳定性强(可连续 24 小时运行);
支持多色套印(可扩展至 6 色以上)
设备成本高(比半自动高 30%~50%);
维护复杂(需专业人员维护相机、伺服系统)
高速凹版印刷(如塑料薄膜、软包装)、卫星式柔版印刷(标签、纸箱预印)、卷筒纸胶印(报纸、画册)

三、特殊场景的控制优化方案

除上述三类基础方式外,针对特殊印刷材料或工艺,需对控制方式进行优化:

1. 弹性材料(如薄膜、无纺布)的套印控制

  • 问题:材料易拉伸(走纸张力变化导致纵向偏差)、变形(温度湿度影响横向偏差);

  • 优化方案:

    • 增加张力闭环控制:在走纸路径中安装张力传感器(如张力辊),实时调节牵引辊转速,稳定材料张力(张力波动控制在 ±5% 以内);

    • 采用 **“浮动印版” 设计 **:印版滚筒通过弹性机构与压印滚筒接触,补偿材料局部变形;

    • 图像算法增加 “拉伸补偿”:根据材料拉伸系数(预先测量),动态调整标记坐标的计算基准。

2. 单张纸印刷的套印控制

  • 问题:单张纸之间的定位偏差(如纸张输送时的歪斜、前后错位);

  • 优化方案:

    • 增加纸张定位机构:采用 “侧规 + 前规” 双重定位(侧规定位横向,前规定位纵向),确保每张纸进入印刷单元时位置一致;

    • 相机按 “单张检测” 模式工作:每张纸对应一次偏差检测与校正(而非连续检测),避免不同纸张的偏差叠加。

四、控制方式选型的核心考量因素

选择二次套印控制方式时,需平衡精度要求、印刷速度、材料特性、成本预算四大要素,具体决策逻辑如下:


  1. 精度优先:若要求偏差≤0.05mm(如高端标签、电子线路板印刷),必须选全自动控制;

  2. 速度优先:若印刷速度≥200m/min(如卷筒料高速印刷),需选全自动控制(半自动 / 手动无法响应动态偏差);

  3. 成本优先:若为小批量、低速印刷(如手工丝印),手动控制即可满足需求;

  4. 材料特性:弹性材料(薄膜)需选带张力控制的全自动方案;单张纸印刷可选用半自动或简化版全自动方案。

五、常见套印偏差问题与解决(以全自动控制为例)

常见问题原因分析解决措施
横向偏差波动大1. 相机镜头污染(灰尘 / 油墨);
2. 印版滚筒导轨磨损(间隙过大)
1. 定期清洁镜头 / 光源;
2. 更换导轨滑块,校准滚筒平行度
纵向偏差超差1. 牵引辊打滑(摩擦力不足);
2. 张力传感器校准失效
1. 更换牵引辊胶层,增加压力;
2. 重新校准张力传感器,调整 PID 参数
角度偏差持续存在1. 印版滚筒安装倾斜;
2. 图像算法角度识别误差
1. 用激光准直仪校准滚筒轴线;
2. 重新标定套准标记,优化算法阈值


综上,二次套印的控制方式正从 “人工依赖” 向 “全自动化、高精度化” 发展,全自动控制凭借实时闭环校正能力,已成为中高端印刷设备的标配。实际应用中,需结合具体工艺需求,优化检测精度、执行响应速度和材料适应性,才能实现稳定的套印效果。

收缩
  • QQ咨询

  • 电话咨询

  • 18576370666
  • 添加微信客服